日前喧騰一時的行動電源檢測全部不合格事件, 經看過行政院消保會官網資料, 品牌產品在消基會的安全相關測試項幾乎都是過關的, 只有一款大陸製無品牌的行動電源無法通過安全相關測試. 不合格的問題多半是出在額定容量與實際「最大放電容量」抽測的不符與商品與環保標示問題.
此次檢測, 乃行政院消保處在今年3月間於台北市及網路隨機購樣20件行動電源,由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國家標準CNS 15364等相關章節進行9項品質檢測,並由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(下稱環保署)進行標示查核, 所以整個測試報告算是有公信力的.
不過, 針對實測「最大放電容量」全部不符合商品標示之「額定容量」,顯有標示不實之情形, 這是消保會對行動電源與鋰電池的認識不足所導致的問題. 由於鋰電池一般的工作電壓是3.7V, 但輸出必須升壓到5V, 加上過程中一定會因升壓效率高低、控制版與線材阻抗..產生轉換損耗( 轉換效率88%-70%不等), 所以行動電源可使用的電量(額定容量)大概只有內部電池額定總容量的60%左右(視轉換損耗程度). 計算公式如下:
行動電源可使用的電量 = I行動電源電池容量x V(鋰電池工作電壓3.7V / 升電壓5V)x行動電源轉換效率(80%)。
舉例來說, 5000mAh行動電源的可充電量 = 5000 * 3.7/5 * 0.8 =2960mAh.
根據消保會的資料, B/A%充電容量最差的則是電力通,僅及標示的25%或28%。第二差的是TT Power,僅及標示的32%、41%。最多的只有達到標示的68%或75%,廠牌為ENERPAD與77%的「enco」。基本上要低於55%以下才能稱作有容量標示不符, 有偷工減料問題.
行動電源廠商為標榜其產品安全可靠, 除made for apple認證外. 也常拿有CE安全標準、FCC、ROHS、UL認證或有投保產品責任險作為產品質量保證. 其實, 這些安全保證, 除made for Apple認證與UL認證算是對行動電池的質量安全有保障外, 其餘認證大都與安全保證無關. 這次測試結果, 品牌廠商在安全相關測試項都算合格, 可見台灣的廠商還是有一定的商業道德. 至於有關商品與環保標示問題, 相信在這次檢測報告後, 多數品牌廠商應該都會立即改善.
基本上, 還是要肯定行政院消保會這次主動出擊檢測市售行動電源, 將有助於解決目前行動電源劣幣逐良幣的亂象. 不過, 有關檢測的標準, 最好事先請教過專家或電池達人, 才不會因對額定容量與實際「最大放電容量」認識不足, 導致合法廠商商譽受損及造成消費者無謂恐慌.
總之, 在行動電源尚未納入商品檢驗法管理前, 選購行動電源不要貪小便宜(尤其是網路團購的廉價行動電源), 知名品牌優先, 比較保險.